解釋比喻的歷史

https://philenid.tripod.com/Pastor/Matthew/parable_hermeneutic.htm

靈意解經法(allerorizing)

從第一世紀到第二十世紀初,靈意解經法(allerorizing)可以說是攏斷了解經界。奧古斯丁和俄利根皆有使用此法。但這種方法十分主觀,而且容易被解經者濫用,以至出現多奇怪的解釋。

只有一個比較的中心

近代Adolf Julicher 提出比喻應該只有一個比較的中心(tertium comparationis)。可惜他以哲學作基礎、而且將耶穌的教訓視為普通道德教訓。而且推到另一極端完全忽略了耶穌的比喻之寓意性。

生活處境(sitz im Leben)

及後CH. Dodd 倡導要留意比喻的生活處境(sitz im Leben)但他同時接納了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和完全以實現式末世論(realized eschatology)去看一切比喻。以至,忽略了那些未實現的末世比喻。另外,形式批判也引導學者走入迷途。

多重歷史背景(Multi-layers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大約十年之後,Joachim Jeremias強調歷史背景。他假定有兩個歷史背景(historical setting) –––– 一、耶穌講比喻的背景;二、初期教會接受比喻時的背景。他認為要致力重尋耶穌講比喻時的實質內容,以免因為初期教會的整理編寫工作,而失去比喻真正內容。他更推測出十個傳統(tradition)下傳的定律。但是「原來的內容」是否能夠與歷史背景分割呢?而且那些背景可能是真的,因為福音書寫成時,尚有見證人在世(路一1-4)。另外,可能耶穌所講的「準確字句」(ipsissima verba)不同,但是耶穌所講的「準確內涵」(ipsisssima vox)並沒有改變。加上他的定律只是推測,可靠性也有問題。

編輯批判(Redaction Criticism): 福音書作者的應用層

編輯批判(Redaction Criticism)Hans Conzelmann, Willi Marxsen所倡導。他們認為福音書的作者因著他所處的時代需要,以一個固定的神學角度來詮釋耶穌的言行。這方法雖然將每卷福音書當作一個整體來看,有作分析內中的比喻。但它建基於形式批判,所以也有基礎上的問題。

文體批判(Literacy Criticism):文体的影響力+當代讀者回應

文體批判(Literacy Criticism)也有人稱為「新釋經學」(New Hermeneutics)。他們相信作者不單是傳達資料,也祈望能能影響讀者。所以,他們強調要重尋耶穌時代的聽眾反應比喻解釋要留意當代文化的特色和文體的整全性。可惜,它太忽略作者真正原意和歷史背景。另外,也因為常將福音書與現代小說比較;以至容易產生誤導。加上,因為蓄意避用「傳統批判」,以至忽略成書背景。雖然有它的限制,但小心使用它,也有一定作用。

結構主義(Structualism):文件背後的深層結構

最後,提出結構主義(Structualism)的興起。他們強調記號(sign)的意義是人所賦與。而且強調同時代文件的比較。他們著意尋求文件背後的深層結構,而且認為文句可以有多種意義(polyvalent)。正因為這檥,解釋經文便有問題。因為很難找出單一意思,沒法決定那個最好。這方法也有孤芳自賞的傾向�理論精闢,但應用不足。而且這方法較為難用,作為一個支援性研究他可接受,但不能取代其他方法。

結論:

雖然歷史批判法有一定的限制,但基本上因為它的可靠性,仍然不能被其他方所取代。誠然其他方法可以補其不足之處。

附:歷史文化法的弱點:

  1. 歷史背景無法重構時,會引入太多推測或猜想。
  2. 歷史背景資料可能遺失,由其他背景引申可能出錯。
  3. 用現代的角度去看歷史會由現代“歷史觀”而出錯:例如:絕對客觀歷史
  4. 文法也可能因為用法特別而出現問題。 耶穌時代的作品多數流失。
  5. 文法也有多意性(Multi-Meaning),可能未能解決問題。
  6. 文化的差異引起誤解:例:浪子比喻的母親何在?(現代的“女性解讀”)

15章重點: 『一個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

指誰人

ß à 罪人

ß à 罪人

ß à 稅吏, 罪人 15:1

ß à 法利賽人, 文士 15:1

C. 15:11-32的分段:
分段() 分段() 分段()

引言: 背景 (15:11)(一個人有兩個兒子) 幼子迷失和回歸(11-20)
小兒子在墮落之路 (15:12-13) A 描述:幼子離家12b-16

小兒子困境中醒悟 (15:14-19) B 對話:決定回家17-19
父親卻歡迎他 (15:20-24) C 描述:父親接納20 父親的熱烈歡迎(20-24)
D
對話:父親回應21-24a

大兒子的不滿 (15:25-28) A+描述:長子回家24b-26 大兒子的反應 (25-32)

B+對話:僕人解釋27

C+描述:父親接納28

大兒子與父親對話 (15:29-32) D+對話:父親回應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