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小測驗()

是/ (True / False)

  1. 比喻的目的是:提供資料 和 獲得讀者的適切的回應。
  2. 曾有一段時間教會常以寓意(allegorical)解經(找背後屬靈意義/靈意解經)
  3. 太13章中以這三個比喻來開始和結束: 撒種,稗麥 寶藏。
  4. 撒種比喻的焦點是不同的土壤。
  5. 比喻的成份: 屬地的,屬天的,比較的原則。
  6. 觀點原則: 比喻的中心與天國和基督論有關. 例:太 25:14下 ;太 25:1下 [另參末世講論和比喻; 馬太福音25:31-46]
  7. 比喻的前言;三重比喻的中心思想. 例:路 15:1f (父愛與罪人) [參路 15:11-24浪子比喻分析]
  8. 講比喻之前發生的事 (講比喻的動機) 例:太 20:1-16 【H165-6】
  9. 近代Adolf Julicher 提出比喻應該只有一個比較的中心(tertium comparationis)。可惜他以哲學作基礎、而且將耶穌的教訓視為普通道德教訓。而且推到另一極端完全忽略了耶穌的比喻之寓意性。
  10. 及後C. H. Dodd 倡導要留意比喻的生活處境(sitz im Leben)。但他同時接納了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和完全以實現式末世論(realized eschatology)去看一切比喻。以至,忽略了那些未實現的末世比喻。另外,形式批判也引導學者走入迷途。
  11. 13:11-12 的被動語態是神性被動(Divine Passive)。
  12. 13:1-35 記撒種的比喻和三個以「另外一個比喻」一句為首發語的比喻
  13. 聽(akouein)與會堂內頌讀兩次的Shema可能相關。
  14. 13:31-33芥菜種。新約聖經惟有這處的「酵」是有負面意義(參太16:5-12)
  15. 13:44-46 兩個比喻相似的地方還有: b. 無解釋

選擇題:

  1. 浪子比喻的中心人物是(只可選一個時)
    1. 父親
    2. 母親
    3. 家產
    4. 僕人
    5. 小兒子
    6. 大兒子
  2.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
    1. 有的加給他
    2. 有的從他身上取
    3. 沒有的也要從他身上取
    4. 沒有的加給他
    5. 有的加給他; 沒有的也要從他身上取
  3. 導師認為解釋比喻最佳辦法
    1. 全部以寓意(Allegorical): 逐點對應。
    2. 只可以找一個對比點。
    3. 找一個對比點為主要對比;再看有沒有其他細點對比。
    4. 比喻由可現代讀者任意解解的。

     

  1. 耶穌為何用比喻?
  2. 4.a 純教學手法

    4.b 耶穌不想反對者聽得明

    4.c 門徒沒有記性

    4.d 好玩

  3. 芥菜種比喻強調天國原本是…
  4. 5.a 很大

    5.b 很小

    5.c 不大不小

    5.d 以上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