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課教會增長原則1 --- 牧者>>
Pastor as Church Growth Principle 1
大綱:
一.教會增長原則 1 --- 牧者
1.『在美國, 一家教會能否增長, 主要是在乎該會的牧師。』
2.『一間健全而增長的教會,最重要的是有一位認為凡事可行的牧者。
這牧者能運用他滿有幹勁的領導才能,策動整間教會採取增長行動。』[韋納,頁55]
3. 增長教會的特徵:
a.牧者藉愛去獲得權柄。
b.牧者有長壽的牧養工作。〔詳情參 第(三)點〕
論據:
反論:
c.牧者有權柄。〔有點像是絕對的權柄〕
d.合成會友人數上升。
合成會友=〔會友人數+崇拜人數+出席主日學人數〕/3
十年增長率 (Decadal Growth Rate)如果是....
- 25% 只達自然生長率(所以教會實際無增長)
- 50% 普通
- 100% 不錯
- 200% 值得報導
- 300% 牧者應舉行研討會公開秘訣
香港教會的情況: (以崇拜人數年增率AAGR計算; 按回卷數計)
- - 8.2% ~ 30.7% 佔全港教會數(按回卷數計): 5%
- 負增長或無增長 佔全港教會數(按回卷數計): 25%
- 1.6% ~ 8.7%正常 佔全港教會數(按回卷數計): 50%
- 8.7% ~ 47.4%好 佔全港教會數(按回卷數計): 20%
e.牧者有權解散無用/沒有果效的委員會。
f.牧者要經過艱苦道路才能得到領導權。〔詳情參 第(三)點〕
g.牧者必須能夠維持自己所擁有的權力。
h.教牧人員與會眾人數的比例: 1:50-80人 (以1:160為上限, 而教牧在兩年內會耗盡.)
教牧人數 按94年統計(按回卷)
有n位同工的教會 崇拜人數 有0.5-1同工的教會 為96間 崇拜人數 1- 50人 教會為 67間 有1.5-2同工的教會 為89間 崇拜人數 51-100人 教會為 85間 崇拜人數 101-200人 教會為 62間 96+89= 185間 67+85+62= 214間( 214間 - 185間 = 29間) 可能 大部份200人以下的教會有0.5-2位教牧。
檢討:
韋拿理想中的牧者權力像公司的最高行政人員(CEO)。但他認為會友以為牧者的決定也反映他們的意見。這有點像中國式的『慈父型』。但香港教會正要擺脫這種模式。美南浸信會的研究反映增長教會中的牧者多數是『參與式教練』。 教牧的領導風格是『催化劑』(catalyst),對教會的影響更大。這種牧者是友善, 滿有活力, 樂觀, 可協變, 持守性強。他分享異象而由會眾參與建設是更有效的。
反省:
二.牧者的領導:領袖成功因素,牧者風格與協變;
1.領袖成功因素: 四種理論
a.天生質素:Trait Theories of leadership (英雄造時勢)
理 論:個人魅力,智力高,個性成熟,衝勁,人際關係好。
研究指出, 只有智力高似乎是成功人仕所共有的。[參附錄]
但另一個研究: 態度是成敗因素: [登峰造極 (下) 10-11頁]
美國的教育哈佛大學的成功研究
事實:90% 的時間15% 專門技術或知識
態度:10% 的時間85% 態度
例子:佈道家,組織家
b.時勢:時勢造英雄
理 論:在某場合下塑造,某人能達到某要求時...
Towns: 主動的領導(Aggressive Leadership)
例子:熟識教會傳統,知方向,熟識教會的人
c.權變:時勢加氣質
理 論:領導人與跟從者有好的關係, 工作的性質 和 職位上的權力
Pointer: 適當人在適當的地方
成功的領袖在以上三點皆有好表現。 (人、事、職權) [附錄中的問題可以測試自己的傾向。]
例子:劉山青,俄利根(Origen)
d.三合一理論:〔時勢=天時+地利+人和〕人和=牧者+領袖+會眾。
理論:期望與實踐的配合,性格,教會歷史,教牧個人經歷看法,教會行政
例子:只有20%的香港教會有較好正增長。
期望對象 |
牧者 |
領袖 |
會眾 |
教會未來 |
實況 |
牧者 |
|
|
|
|
|
領袖 |
|
||||
會眾 |
|
反省:
1)中國人較少隊工(Teamwork): 個人主義,英雄式,家長式。
2)領袖無個人魅力, 可用他人而成功。
3)被逼入固定的角色(由領袖和會眾所要求的), 結果會眾參與委身少, 教會下降?
4)正式領袖和非正式領袖: 要打入這些非正式領袖圈中。例: 鄧小平不必有職位, 但影響力強。
5)你認為領袖(包括牧者和平信徒)的職責, 領袖意識, 生命力, 角色應是怎樣的呢?
2.牧者的風格與協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牧養和領導風格, 但可以在某情況下因應需要而改變一下, 就要有協變能力。但他仍然會大部份時間用以往的模式。
3.其他牧者的因素
三.教者事奉的成長的五個階段
(一)開始認識 (密月期) (Getting Acquainted)
任務:
時間: 2日 至 6個月
(二)建立基礎 (Getting Established)
目標: 清楚了解教會的真正需要。
挑戰: 建立信任(Trust) 或者 不信任(Mistrust)。
困難:
如果建立了不信任, 雖要出顯出受教的心, 這個階段可能變得更長。但部份人不能重建信心, 以致只能多留一段時間便離去。部份人轉入其他事奉的岡位, 甚至不再做傳道人。
任務:
時間: 18 - 20 月。(Leadership/80 Spring p.50) [按美國的統計: 離職多在18月之內。]
果效:
如果會眾主動要求幫助你, 表示他們相信你的事奉必有好果效。(If they say "How can I help you?", it means that they think your projects is solid.)
(三)不斷成長 (Getting Rolling)
現象: 基礎已立、事奉系統運作正常、主要的事奉工作也有效率、起初的目標也達到了。
挑戰: 繼續成長(Growth) 或者 停滯不前(Stagnation)。
困難: 表現出疲態, 缺少了新的衝勁, 沒有創新的方法。
現象:
成長(Growth)
|
停滯不前(Stagnation)
|
a.更多的責任。 | a.沒有更多的責任。 |
b.遇上失敗時會有人支持。 | b.感到十分疲倦。 |
c.時間管理。 |
c.追求與教會無關的事物。 |
d.敢於表達真實感受。 | d.不敢表達真實感受。 |
e.感到教會或自己沒有方向。 | |
f.你部份的工作無意中被同工招募的新同工或信徒接任了。 |
任務: 改變已有的系統, 來適應新環境, 或者拒絕改變。
時間: 3-4 年 。(Leadership/80 Spring p.50)
(另香港最新的普查反映,教牧只有半數是在一教會內事奉超過六年.)
(四)更多創見 (Getting Insights)
挑戰: 增加影響力(Influence) 或者 形成孤立(Isolation)。
新的成長。
現象:
增加影響力(Influence)
|
形成孤立(Isolation)
|
a.更多人求助於你。 | a.沒有人可以指導你。 |
b.不斷進修。 | b.沒有任何進修。 |
c.可以得到不少牧長的幫助。 | c.容易受傷的自我形象。 |
d.接受自己是有價值的。 |
任務: 選擇兩者之一。
時間: 5 -10 年。 (基於教會增學的一些研究5-15年開始有效, 新發現第3-6年也可能有效)
(五)深被信任 (Getting Credit)
挑戰: 選擇集中本堂更高質素的事奉(more fulfilling ministry)。
或者發展教會外的新事工(new ministry outside the church)。 或者兩者混合(blend)。
現象:
教會之內(within
the church)
|
教會之外(beyond
the church)
|
a.事奉有效率。
|
a.對更廣的宗教群体有有參與。
|
b.更深入的牧養工作。
|
b.增加非牧養性的工作。
|
c.發展新的或創新的事奉。
|
時間: 10年或以上。
另參
任期長對教會增長有利的反論:
應用反思: 教牧在教會中的影響力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