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課 教會增長原則 5
之應用-- 不用純一成員原則之教會疾病 >>
Not using Homogeneous Group as a Church Disease
1997年2月20日星期四 下午2時37分 編 嚴國洪先生 編寫
[參 彼得.韋納著 教會增長研究 香港:種籽,1992.]
一.教會增長原則 5 ---
不用純一成員原則之教會疾病
1.原則:『教會的會友,
由同一類人組成。』 (頁127)
2.不用「同類單位」而死亡的教會分析:
是由於教會的領導人不能及時將這原則應用在他們的策劃工作上。
a)伯明瀚八間浸信會
|
b)錫安自由傳道會
|
c)圓圓會
|
1)1963->1973(2405->161) |
1)350人--->
30人 |
1)1967-->1970 28人-->500人 |
2)8間中有7間死於種族盲症 |
2)死亡於1969年8月31日 |
2)下降至350人 |
|
3)嚴重的種族盲症 |
3)輕微的種族盲症 |
4.
圓圓會的優點: [頁148-9]
- a. 牧師應有權力。
- b. 建立一個聚會形式, 以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
活潑, 有現代感。
- c. 避免了利用整座建築物來設立會址。
- d. 好的結構組織:
設立各種工作小組, 發掘自己的屬靈恩賜。
5. 圓圓會的弱點: [頁154-5]
- a. 未能向鄰近的其他主要同類單位,
有效地傳揚福音。
- b.有種族盲症, 以致成為令錫安會致死的近因。
- c. 不知自己是一個同類單位:
「一群不同種族之間的知識分子」。
吉安魯(Andrew
Greeley)著 《為甚麼他們不像我們?》Why
Can't They Be Like Us? (New York: Dutton, 1971).
二.其他教會疾病分析:
參 Zunkel,
Small Church: How to Grow, pp. 51-62. [focus on members <200 p.6]
1. Terminal Illnesses:
- a) ethnikitis (種族盲症): confined
to his ethnic group (White Vs Black): People in the area, continually move
away.
- b) old age (or populus abandonmentosis 老年
或 被公眾遺棄症)
: 人從鄉村搬入城市。
2. Other Illnesses:
- a) People blindness (人盲症): no response
to the cultural & ethnic richness around us.
- b) Hyper-cooperation (過高的合作傾向)
: 太積極於教會之外的工作, 而少理教會內務。 or
over-cooperation. 例: 大型佈道會沖淡地方教會的印象,
少於10%人回教會
- c) Koinonitis (內聚團契炎):
團契傾向內聚, 排斥外人。抗拒新領袖或牧者。
- d) Sociological Strangulation:
多數發生於 i) 教會地方小
ii) 泊車位不足 [地方不足!]
90%滿要開新一堂崇拜。 [合併兩間教會
1+1=1 1/8 (或 >2) 合併是病
[p.58]
- e) Arrested spiritual development: 思想窄。
小教會以為大教會必然是關係表面化。
- f) St. John's syndrome (聖約翰病候群):
離棄了起初的愛心 (啟2:4;
3:16) 建立教會20-30年後。
- g)行政化:
90%開會, 但只有10%工作。
只講不做的多。[ g) & h) 參照另一本書]
h)Carnality (屬肉體):
3) Psychological Illnesses (心理病 )
- a) The problem of Memory: People forget facts, & adjust their memory
to suit their picture of the world.
- b) Reality Orientation: False assumptions [p.59]
- c) Inferiority Complex: (自卑感綜合症)
改善辦法: 埋過去;
改進教會可見度; 音樂;
領袖訓練; 結婚綜合服務
(wedding package).
- d) Depression : 教會依靠宗派的支持, 結果變得依賴和發怒。
- e) Narcissism, egotism: (自我中心):
in love with themselves. 看不到自己的錯。
- f) 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症):
a loss of contact with reality: catatonic state / projection.
- Old Wound (舊傷未癒): 以往的陰影阻礙接受新的牧者或改變。
[這點我加上去的]
- Lack of Commitment(缺乏委身): 對教會和神皆沒有委身。不愛神和人;生命不成長。
4) Other diseases: [以下是我加上去的]
- a) Crowd Effect: 盲目跟從, 或者
常以為會有別人處理, 自己不關心。
- b) Baby Mentality: (嬰兒意識):
凡事皆有依賴他人, 沒有責任感,
或不願負起責任, 有問題只會抱怨,
不會改進; 沒有領袖意識,
易受事物動搖
- c) Busyness Syndrome: 出現
「忙, 茫,忘,
亡」四部曲: 忙於生活,
茫無方向, 忘記神恩,
亡於世務!
- d) Secularization (世俗化): 凡事以世界事物來解釋,
沒有神的參與。
- e) Weak in Spirituality (靈命弱):
不愛追求, 靈性弱,
少体驗, 怕新事物,
拒絕神恩, 排斥屬靈事物,
因感到壓力 (『不愛光,
倒愛黑暗』 約3:19)
- f) Loss of Faith (小信): 生活不「信神」,
不願有突破, 不會為教會負重擔,
怕失敗,逃避困難
- g) Loss of Creativity:
- h) Plateau: 教會是有很多的高原期的 Zunkel
建議 30-35, 70-85, 115-135, 175-200。
三、教會增長的前設
[Zunkel pp.20-26]
- 1)我們的基督教信仰是我們要分享的最重要的事物。 [p.21]
- 2)傳福音不單只是「尋找」(seeking)。
[p.22]
- 3)人數是有影響的(Numbers matter)。
[p.23]
- 4)在世界上是有行得通的策略的。[p.26]
"Church growth people project that about 200 to 350 people are all that one
can adequately pastor" [p.26] 我想這是用大教會的教牧人數和會友人數比例推出來,
但與小教會的比例不符!
很多教會在30年後便不增長了。
[p.11]
四、反省:
1.現在愉田苑分堂的情況與這病變是否相似的地方? 有甚麼方法改進?
2. 愉田苑分堂有何潛力成為「更理想教會」? 怎樣做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