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加、羅—藉信稱義(救恩論)

本文大綱:

1. 加拉太書(Galatians)

2. 羅馬書(Romans)

3. 保羅神學的救恩論

 

參考資料:

Betz, Hans Dieter. Galatians. Hermeneia Series.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79.)

Betz, Hans Dieter. ABD, Vol. II. pp. 872-5.

滕慕理著 新約綜覽 (香港: 宣道, 1985).

海貝德著 保羅書信導論 (香港: 浸信會, 1986).

 

1. 加拉太書(Galatians)

[回到大綱]
    1. 簡介
      1. 作者:保羅。
      2. 收信人:加拉太教會。
      3. 寫信時間地點:

北加拉太說 (民族)

南加拉太說(羅馬加拉太行省)

這是一個民族地區用法。

小亞細亞北部高盧人居住的加拉太地區;包括安西拉(Ancyra),彼西密(Pessimus)和他維菴(Tavium)。

羅馬帝國的加拉太行省。

除加拉太城之外,也包括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等地方。

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時他們才信主;而第三次旅行佈道時,保羅也有再訪他們。

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時,曾到訪加拉太省南部的地方,並設立教會。在第二次旅行時又再訪他們。

則寫作時間最早是公元57年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時(公元53-57年間)。

地點可能是:

  1. 以弗所(保羅在此傳道三年)或
  2. 馬其頓或哥林多(寫羅馬書)。

1.公元48年,在安提阿(耶路撒冷大會前)。

2.公元52年,在安提阿或哥林多(第二次旅行佈道後)。

3. 地點不詳,時間約在50-55年。

現在學者多傾向南加拉太說。

      1. 寫作目的:
        1. 解決基督徒是否仍須遵守摩西律法的問題。───當時有猶太保守派信徒的思想滲入加拉太教會,堅持必須受割禮、守律法,才能得救。(猶太人原先的看法)
        2. 保羅澄清自己的使徒身份以及其教訓的權威性;以免敵人用此作為反對保羅說法的根據。
    1. 結構

Part

 

H. D. Betz 1979

R. G. Hall 1987

J. Smit 1989

G. A. Kennedy 1984

F. Vouga 1988

B. L. Mack 1990

M. Bachmann 1991

A

Exordium

1:6-11

1:1-5

1:6-12

1:6-10

1:6-11

1:6-10

1:6-10

B

Narratio

1:12-2:14

--------

1:13-2:21

--------

1:12-2:14

1:11-2:14

1:11-2:14

Partitio

--------

--------

--------

--------

--------

--------

2:14b

C

Propositio

2:15-21

1:6-9

--------

--------

2:14-21

2:14-3:5

--------

D

Confirmatio

3:1-4:31

1:10-6:10

3:1-4:11

1:11-5:1

3:1-4:31

3:6-4:7

2:15-6:17

 

Digressio

3:19-25

--------

--------

--------

--------

--------

--------

F

Exhortatio

5:1-6:10

--------

--------

5:2-6:10

5:1-6:10

4:8-20

--------

E

Peroratio

6:11-18

6:11-18

4:12-5:12

6:11-18

--------

--------

--------

Amplificatio

--------

--------

6:11-18

--------

--------

--------

--------

Eschatokoll

--------

--------

--------

--------

--------

--------

6:18

 

   

Hans Dieter Betz (Details)

Epistolary Prescript

1:1-5

  1. Sender and co-sender (superscriptio, 1:1-2a)
  2. Addressees (asscriptio, 1:2b)
  3. Salutation (expanded, salutatio, 1:3-4)
  4. Doxology (1:5)

Exordium Introduction:

1:6-11

  1. The statement of the causa (1:6-7)
  2. The issuing of a double curse (1:8-9)
  3. The transitus or transgressio (1:1-10-11)

Narratio

“statement of facts”

1:12-2:14

  1. Thesis to be demonstrated in “statement of facts”(1:12)
  2. - does not come from man (1:12a) / + directly from Jesus Christ (1:12b)

  3. First part: From Paul’s birth to the mission in Asia Minor (1:13-24)
  4. Second part: Paul’s second visit in Jerusalem (2:1-10)
  5. Third part: the conflict at Antioch (2:11-14)

Propositio

proposition

2:15-21

  1. The point of agreement: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 by faith
  2. The point of disagreement: the consequence for Gentile Christians
  3. The exposition: four theological theses
  4. The refutation

Probatio proofs

(Confirmatio)

3:1-4:31

  1. First proof: undisputable evidence: Galatians received the Spirit based on their faith, not the observance of the Torah(3:1-5).
  2. Second proof: Scriptures: Abraham (faith) 3:6-14
  3. Third proof: analogous example from the secular law of inheritance (3:15-18).
  4. Digressio (move away from the main subject )on the Jewish Torah (3:19-25)
  5. Fourth proof: Christian tradition: using baptismal (3;26-18) and Christological (4:4-6)
  6. Fifth proof: Friendship and Paul’s relationship with them (4:12-20).
  7. Sixth proof: Analogy of Sarah and Hagar (4:21-31).

Exhortatio

Exhortation

5:1-6:10

  1. A warning against acceptance of the Jewish Torah (5:1-12).
  2. A warning against corruption by the “flesh” (5:13-24).
  3. Recommendation in form of ethical maxims (5:25-6:10).

Peroratio Conclusio

6:11-18

Identical with the Epistolary postscript.

  1. A formula of epistolary authentication. (6:11).
  2. The peroratio (recapitulatio) (6:12-17).
  3. Final benediction (6:18).
    1. 風格
      1. 簡單直接,反映保羅的個性。
      2. 腔調:不時反映出強烈情緒。腔調嚴厲,對教會沒有稱讚和感恩(十分少見)。但也有感人的愛心和呼籲(4:12-15, 19-20)。
      3. 中心思想集中:集中在對他的權柄的挑戰和放棄因信稱義教義的問題。
      4. 強調親手寫:加6:11『請看我親手寫給你們的字,是何等的大呢•』保羅一般是僱用文書寫信,在最尾親筆寫幾個字(羅16:22; 林前16:21)。
    2. 神學特徵: 會在後面3. 保羅神學的救恩論 中討論。

Researches available online:

LAMBRECHT, J. "Transgressor by Nullifying God's Grace. A Study of Gal 2,18-21", Biblica, Vol. 72(1991) 217-236.

LAMBRECHT, J. "The Right Things You Want to Do. A Note on Galatians 5,17d",Biblica, Vol. 79(1998) 515-524.

LAMBRECHT, J. "Abraham and His Offspring. A Comparison of Galatians 5,1 with 3,13",Biblica,Vol. 80 (1999) 525-536.

LAMBRECHT, J. "Paul's Coherent Admonition in Galatians 6,1-6: Mutual Help and Individual Attentiveness",Biblica, Vol. 78(1997) 33-56.

 

2. 羅馬書(Romans)

[回到大綱]

2.a 簡介

2.a.1 簡單來說,有三大目的:(MAP) [參Dr. Rosaeg的看法。]

    1. Missionary(宣教): 希望他們支持宣教 (西班牙15:18-28)。
    2. Apologetic(護教): 講解福音真義,免入迷途(1:16-17)。 
    3. Pastoral (牧養): 解決羅馬教會的內部問題(羅14-15,16章)。

2.a.2 寫作時地:公元56-57年,於哥林多。

2.b 結構

2.b.1 羅馬書的結構

I. 引論 (1:1-18)

  1. 引言 和 問安 (1:1-7)
  2. 感恩段 (表達個人意願) (1:8-15)
  3. 主題扼要 (1:16-18)

1:16我不以福音為恥(1:16a).

    1. 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

要救一切相信的(1:16b),

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1:16c)

    1. 1:17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新世代 new epoch]

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

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1. 1:18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 [舊世代 old epoch]

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

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

這三個主題與全書的關係

    1. 與 3:21-8:31 (1:16b) 和 9-11 (1:16c) 有關

    2. 與 3:21-8:31 (1:17) & (1:18)之交換 有關

    3. 與 1:18-3:20 (1:18) 有關

II. 神的怒氣顯在人的不義上(Man’s Unrighteousness) (1:19-3:20): 舊世代The Old Epoch

A. 神的怒氣 在全人類身上 – 從猶太人的角度 (1:18-32)

B. 神的怒氣 – 在猶太人與上與在外邦人 (2:1-3:8)

C. 結論: 神對全人類的審判, 並沒有例外 (3:9-20)

  1. 藉信心而來神拯救人的義 (God’s Saving Righteousness through Faith) (3:21-5:11)

:新世代, 藉著神轉換模式 The New Epoch, by means of New Transfer model

  1. 新的轉換模式 (New transfer model): 對基督耶穌的信心 (3:21-31)
  2. 從新解釋舊模式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old model): 以亞伯拉罕為論證 (4:1-25)
  3. 結論: 新世代的建立 和 舊世代的破滅 (5:1-11)

IV. 兩個世代之間的張力(The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epochs) (5:12-8:39)

  1. 一般性的引言: 新的模範 (new model): 從亞當到基督 (5:12-21)
  2. 困難 1: 罪(Sin): 洗禮的類比: 不斷犯罪的困難 (6:1-14)
  3. 僕人的類比: 偶然犯罪的困難 (6:15-23)
  4. 困難 2: 律法(Law) : 婚姻的類比: 律法的困難 (7:1-6)
  5. 法律的類比: 控制力量的困難 (7:7-25)
  6. 困難 3: 肉體(Flesh): 戰爭的類比: 肉體的困難 (8:1-30)
  7. 結論:困難最終的解決—神的信實 和 信心的確據 (8:31-39)

V. 新模式與舊模式的接合問題: 神的信實: 福音和以色列的關係 (9:1-11:36)

  1. 到底以色列人又怎麼樣呢? 保羅對他的同胞的關切之心 (9:1-5)
  2. 神的呼召(The Call of God)? (9:6-29)
  3. 信心之道(The Word of Faith) (9:30-10:21)
  4. 神的信實之奧秘 (The Mystery of God’s Faithfulness) (11:1-32)
  5. 以讚美詩作結語 (A Concluding Hymn of Adoration) (11:33-36)

VI. The Lives of God’s People Redefined in Everyday Terms (12:1-15:13)

  1. 基督徒敬拜生活的基礎: 神的慈愛 (God’s mercies) (12:1-2)
  2. 愛心—在教會之內: (12:3-8)
  3. 愛心—作為社交關係的規範(Norm for Social Relationships): (12:9-21)
  4. 愛心—在教會之外: 作個好公民(Live as Good Citizens): (13:1-7)
  5. 愛心—對鄰居: 作為律法的實踐(the Fulfillment of the Law): (13:8-10)
  6. 末日即將來臨(The Imminence of the End) 作為鼓勵: (13:11-14)
  7. 愛心—對非基督徒的猶太人(the non-Christian Jews): (14:1-15:6)
  8. 結論:神的慈愛和信實(God’s Mercy & Faithfulness)–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15:7-13)

VII. 結論 (Conclusion): (15:14-16:27)

A. 使徒再來段(Apostolic Parousia): 保羅的宣教使命 和 旅行計劃: (15:14-33)

B. 最後的問候語(Final Greetings): (16:1-23)

C. 結尾的頌讚(Concluding Doxology): (16:25-27)

2.b.2 以修辭學分析的結果(羅馬書的分段)

Part

 

W. Wuellner 1976

G. A. Kennedy 1984

  1. Jewett

1986

A

Exordium引言

1:1-15

1:1-15

1:1-12

Refutatio 反駁

--------

--------

--------

B

Narratio 講述

--------

--------

1:13-15

Partitio 分細

--------

--------

--------

C

Propositio 陳述

--------

1:16-17

1:16-17

Transitus 過渡

1:16-17

--------

--------

D

Confirmatio 確證

1:18-15:13

1:18-11:36

1:18-15:13

E

Peroratio 總結

15:14-16:23

15:14-23

15:14-16:23

F

Exhortatio 勸勉

--------

12:1-15:13

--------

Conclusio 結論

--------

--------

--------

Epistolary 書信postscript 結尾

--------

--------

--------

2.c 風格: 十分冷靜,而且用字小心,邏輯十分緊。

2.d 神學特徵: 會在後面3. 保羅神學的救恩論 中討論。

Other researches:

DU TOIT, A. "Vilification as a Pragmatic Device in Early Christian Epistolography", Biblica, Vol. 75(1994) 403-412.

GIENIUSZ, A. "Rom 7,1-6: Lack of Imagination? Function of the Passage in the Argumentation of Rom 6,1 – 7,6", Biblica, Vol. 74(1993) 389-400.

 

3. 保羅神學的救恩論

[回到大綱]

保羅救贖論的系統: 從『肉体』到『死亡』。

B.重點: 得釋放(Liberation) Vs 藉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

現在對保羅神學重點的兩個主要的「不同看法」:

宋達時(Sanders)「得 放」: 黑暗 ====> 光明 : 已完全! (即點1)

(Luther )「因信稱義」: 罪人被神『稱義』 : 同是罪人和義人! (即點2)

分別在1,2兩點中討論。

兩者之分別大約如下:

「得 放」: 黑暗 ======================> 光明 (完全的地步)

「因信稱義」: 稱義 (屬靈地位上) <--------罪人 (實際生活上) 

 

(即是「同是罪人和義人!)

所以尚「未完全」!

 

1.「救恩是得釋放」(Salvation as Liberation)

引言: 宋達時(Sanders): 得釋放, 不是得赦罪。(Liberation, not forgiveness) (Luther ): 同為罪人和義人。(Simul justus et peccator) (i.e. Righteous and sinner at the same time)

2. 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

a.信義宗立埸: 教會存亡的信條。分法律上(juridical)和個人性的。

  • 法律上: 神稱罪人為義是藉著赦罪的恩典。
  • 個人性: 這是一個超時空和全球性的真理: 一個人怎樣去尋找滿有恩慈的神。

 

b.現代的爭論: (主要反對「因信稱義」,而支持「得釋放」。)

  • i)韋達(William Werde) Paulus (1904) 提出「因信稱義」是保羅爭論時的教訓, 沒有任何重要地位。保羅在第一封信(帖前), 只是在最爭論性的書信發展出(加拉太書) : 爭論性教導(Polemical teaching = Kampfeslehre)
  • ii)宋達時(Sanders) Paul (1991) 保羅反思: 「誰是神的子民﹖」
  • 他主張「因信稱義」是建立猶太人和外邦人有同一的立足點。保羅主要的用詞是「得釋放」/ 從一個狀態進到另一個。
  • 弱點: 未能與赦罪和稱義的模式相合, 因為後者暗示否定「完全主義」。
  • 「因信稱義」: 罪人被神『稱義』 : 同是罪人和義人!
  • 「得 放」: 黑暗 ====> 光明 : 已完全!
  • : 宋內思博士在新一期的<<神學與生活>>將討論到「因信稱義」。

3.對宋達時(Sanders)的評價:

a.律法的問題不是敵人的強逼他處理的。他是委身的猶太人,信主後他必會反省。

因此, 「因信稱義」並非因為加拉太教會的特殊需要, 保羅被逼作出這教義以反對異端。他信主後, 便需要馬上面對律法地位的問題。

 

舊約
新約
故事重點
(角色 時序)
聖父
1. 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
<< 上帝應許 >>
︿
 
 
│ [ 靠律法稱義 ] 律法
聖子
2. 神差祂的兒子, 耶穌基督。
3. 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4. 神使耶穌復活。
(以神為中心)<< 藉信稱義 >>
子民
聖靈
5.信徒等候神成就祂的計劃。
(已成就) << 神的計劃 >>
(守安息日、割禮、吃潔淨食物。)   6.基督再來。
(未成就)
(作印記)      



結論: 將『得釋放』和『罪得赦免』分立(dichotomy)是一種誤解。


耶穌的第一篇講章, 引用賽61:1 『被擄的得釋放』(aphesin)[路4:18]
在新約中也用於『罪得赦免』。而保羅可能包括兩個意思。
以下是根據我個人的研究所得:

保羅救贖論的系統: 從『肉体』到『死亡』。
以下是根據我個人的研究所得:

舊約

<< 救 >>

 

<< 困 >>

 

獨一真神[神論]

<聖父>

{聖靈更新} [成聖論]

Vs

兩律爭戰

肉体(Flesh) [人論]

 

 

{復和+代贖+贖價}

 

基督代死, 除去神怒

{稱義+赦罪}

 

人犯罪(Commit Sins)

-> 神的忿怒(Wrath of God)

 

 

律法

=智慧[與神創世]

{信心+恩典}

= 藉信稱義

Vs

律法(Law)阻罪

[此乃神的恩典]

 

 

<聖子>

{釋放+救贖}

Vs

罪惡控制人

(Powers of sin) [律法無效]

-> [神任憑人] 羅1:24

 

 

 

 

屬神子民

{生命=永生}

Vs

死亡(Death) = 永死

 

三印記:守安息日、

 

 

割禮、吃潔淨食物。

 

 
 

 

 

藉信稱義

<聖靈>為印記

基督代死

[基督論===>救恩論]

 

-->升天再來

[末世論]


[教會論]

[與主同死--->同復活]

= 洗禮

代死的意義

 
         
         
         
         

代死的意義 (圖解)


└────────────
^ 挽 回 (Propitiation) 解(2)

l
{施恩座預表基督: 解(1)}

l
v 贖 罪 (Expiation) 解(3)
────────────┐

 

經文註解: 

a 帖前1:10 ; 羅5:9 [救贖論 第3頁]。
b 羅1:18-3:20。 神對罪人的忿怒 特別參羅1:24,26,29。 [救贖論 第3頁]。
c 羅6:1-18 [救贖論 第3頁]。
d 羅8:1-11 [救贖論 第3頁]。
e 加2:1-10 [救贖論 第5頁]。
f 加2:11-14 [救贖論 第5頁]。
g 加2:16-21 [救贖論 第5頁]。
h 羅4:7 (赦罪)
i 羅7:18-25 中的『兩律爭戰』。
j 亞當犯罪而來的『原罪』(羅5:12-21) ---> 人『肉体』的問題。
k 羅1:21 人主動不認識神。 羅1:18-3:20 人在罪惡之下。

l 羅3:9-20。
m 羅6:6 (恩典)。
n 羅3:20。律法叫人知罪。
o 羅5:10f 使復和成為可能。 林後5:18-20 使人向神復和。
p 救贖是『從捆綁中得釋放』。 關乎主權的轉移。但保羅沒有指出贖價。
在林前6:20; 7:23 的贖價, 並非與此字根相同。[參Ziesler p.79f]
q 『使稱義』是指關係的重整。(restoration of relationship), no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character。 (羅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