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小測驗(四)
是/否 (True / False)
- 比喻的目的是:提供資料 和 獲得讀者的適切的回應。
- 曾有一段時間教會常以寓意(allegorical)解經(找背後屬靈意義/靈意解經)
- 太13章中以這三個比喻來開始和結束: 撒種,稗麥 和
寶藏。
- 撒種比喻的焦點是不同的土壤。
- 比喻的成份: 屬地的,屬天的,比較的原則。
- 觀點原則: 比喻的中心與天國和基督論有關. 例:太 25:14下
;太 25:1下 [另參末世講論和比喻; 馬太福音25:31-46]
- 比喻的前言;三重比喻的中心思想. 例:路 15:1f (父愛與罪人) [參路
15:11-24浪子比喻分析]
- 講比喻之前發生的事 (講比喻的動機) 例:太
20:1-16 【H165-6】
- 近代Adolf Julicher 提出比喻應該只有一個比較的中心(tertium comparationis)。可惜他以哲學作基礎、而且將耶穌的教訓視為普通道德教訓。而且推到另一極端完全忽略了耶穌的比喻之寓意性。
- 及後C. H. Dodd 倡導要留意比喻的生活處境(sitz im Leben)。但他同時接納了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和完全以實現式末世論(realized eschatology)去看一切比喻。以至,忽略了那些未實現的末世比喻。另外,形式批判也引導學者走入迷途。
- 13:11-12 的被動語態是神性被動(Divine Passive)。
- 13:1-35 記撒種的比喻和三個以「另外一個比喻」一句為首發語的比喻
- 聽(akouein)與會堂內頌讀兩次的Shema可能相關。
- 13:31-33芥菜種。新約聖經惟有這處的「酵」是有負面意義(參太16:5-12)
- 13:44-46 兩個比喻相似的地方還有: b. 無解釋
選擇題:
- 浪子比喻的中心人物是(只可選一個時)
- 父親
- 母親
- 家產
- 僕人
- 小兒子
- 大兒子
-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
- 有的加給他
- 有的從他身上取
- 沒有的也要從他身上取
- 沒有的加給他
- 有的加給他; 沒有的也要從他身上取
- 導師認為解釋比喻最佳辦法
- 全部以寓意(Allegorical): 逐點對應。
- 只可以找一個對比點。
- 找一個對比點為主要對比;再看有沒有其他細點對比。
- 比喻由可現代讀者任意解解的。
- 耶穌為何用比喻?
4.a 純教學手法
4.b 耶穌不想反對者聽得明
4.c 門徒沒有記性
4.d 好玩
- 芥菜種比喻強調天國原本是…
5.a 很大
5.b 很小
5.c 不大不小
5.d 以上皆不是